首页ManBetX体育:协会网站会员注册/修改加入协会会员单位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English
中国兽药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服务指南 > 兽药安全科普 >

新兽用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审批

时间:2016-05-26 10:40来源:协会信息部 作者:admin 点击:
新兽用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审批

(作者: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 梁先明)

 
抗菌药物包括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新兽用抗菌药物,是指没有在我国上市的动物用抗菌药物,包括全新的抗菌药、国外已上市而我国还没有批准上市的抗菌药、以及国内已上市抗菌药物的新剂型等。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研究开发新兽药,必须按程序和相关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开展处方、生产工艺、质量及稳定性等研究和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研究结束后,将研究资料和拟开展临床研究的方案报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农业部审批。获得临床研究批准文件后,再按照拟定的临床研究方案,开展临床研究和生态毒性评估。如果用于食品动物,还需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最高残留限量,并根据临床推荐的给药方案,开展残留消除规律研究,确定休药期等。所有研究结束后,按照《兽药注册办法》和农业部第442号公告的有关要求,向农业部提交注册资料申请新兽药注册。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对新兽药注册资料评审评价,必要时开展现场核查或第三方验证等工作,确保上市的兽药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一、新抗菌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
新兽药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  对用于食品动物的抗菌药物来说,动物性食品安全是评价的重点,涉及对新兽药的药理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和残留消除研究等研究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真实性评价,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可靠性、合理性进行评估,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建立最高残留限量(MRL),确定休药期等。
新兽药的毒理学研究包括了单一剂量毒性研究、重复给药的毒性研究和特殊毒性研究,这些研究的对象是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犬等。单一剂量毒性研究结果一般用于设计初始的重复给药剂量,重复给药的毒性研究采用循序渐进、不同给药周期和不同给药剂量等的探索式研究,特殊毒性研究确认新兽药是否存在“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不同研究的结果得到不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按照国际推荐的计算方法,将毒理学研究获得的最小NOEL和该结果采用的终点指标,选取100-1000倍安全因子,建立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即毒理学的ADI。
对于抗菌药来说,由于抗菌药的残留可能对人肠道菌群带来潜在威胁,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将抗菌药残留对肠道菌群影响资料作为兽药上市前审批必需提供的资料。对那些抗生素残留物能够到达人的结肠并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抗菌药,需重点考虑抗菌药残留对结肠屏障作用的破坏以及耐药性两方面,确定最大无作用浓度或水平( NOEC/NOEL),按照国际推荐的计算方法,建立微生物学的ADI。
当获得了毒理学的ADI和微生物学ADI后,取较低者作为兽药最终的ADI。例如,硫酸安普霉素微生物学ADI是0~40μg/kg,而毒理学ADI为0~25mg/kg,因此,最终采用了微生物的ADI,即0~40μg/kg,而氟甲喹微生物ADI为0~37μg/kg,毒理学ADI为0~30μg/kg,最终采用了毒理学的ADI,即0~30μg/kg。
因此,经过评估建立的ADI,对人来说是非常安全的,每天摄入ADI以下的兽药残留物,不会对人产生任何的影响,也不会增加耐药性风险。就举例的硫酸安普霉素或氟甲喹而言,一个体重60kg的人每天摄入安普霉素2.4mg或氟甲喹1.8mg的残留,不会对人的健康有任何风险,也不会破坏正常人体肠道菌群,也不会产生耐药性。
ADI只能说明每天允许摄入的兽药残留总量,人消费的是动物的肌肉、脂肪、肝、肾、奶等,因此需要将ADI总量分配到不同可食组织中。在ADI分配之前,需要研究药物在实验动物和靶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确定在靶动物中的残留标识物、残留靶组织,以及标识物量与总残留量的比例。一般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的食物消费篮子,将ADI分配到不同可食组织中,计算得到不同可食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如氟甲喹在猪组织中的残留限量:肌肉500μg/kg、肝500μg/kg、肾3000μg/kg和脂肪1000μg/kg。也就是说每1kg猪肉、猪肝、猪肾和猪脂肪中分别含有氟甲喹500μg、500μg、3000μg和1000μg是安全的,符合国际贸易标准,也符合国家残留监控的要求。
对于兽药产品来说,建立最高残留限量只是风险评估中危害暴露的确定,还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措施。那就是建立残留检测方法,开展残留消除规律研究,确定产品休药期。休药期是畜禽养殖过程中保证动物食品组织中兽药残留不超标的主要管理措施。
由于我国自主开发的兽药寥寥无几,国内上市的兽药95%以上都是仿制欧美发达国家的品种,这些品种在原生产国上市前都经过了严格的风险评估,制订了残留限量,因此,我国兽药残留限量的标准大部分是借鉴了CAC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在这一点上,我国批准上市兽药的残留限量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是一致的,只要按照农业部批准的给药方案和休药期使用兽药,不会发生动物性食品安全性风险。
(二)靶动物安全评价  通过实验动物全面的毒理学评价,可以预测新兽药在靶动物身上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但还需要用靶动物进行全面评价。评价过程考虑到了兽药使用的最坏情况,通常采用推荐剂量的0、1、3、5倍给药,全面评估新兽药对靶动物的安全性。所以,新兽药产品上市前的一系列研究,已经比较了解了对靶动物的安全性。按推荐剂量使用,不会对靶动物产生较大的毒性反应。对已发现的不良反应或毒性作用,都会在说明书中给予警示。
(三)环境安全评价  兽药使用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国际上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主要是评估兽药预期使用潜在的环境暴露。一般认为,使用有限的兽药产品,环境暴露是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第一阶段采用决策树。当兽药产品不在动物体内广泛代谢时,用于治疗陆生动物疾病的,通过畜牧业标准化管理、肥料管理或其他方式,降低土壤中的兽药浓度(低于100μg/kg),或用于治疗水生动物的,通过过滤、处理、稀释或其他降解方式降低兽药浓度(低于1μg/L),而止于第一阶段。否则,就需要开展第二阶段的评估。第二阶段旨在评估兽药产品对环境中非靶动物(包括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潜在影响,选用哨兵动物进行环境毒性评估。我国用于水产养殖的兽药,开展了部分生态毒性研究,如采用浮游生物、藻类、蚯蚓等开展研究评估工作。
(四)接触或使用者的安全  该部分主要是对接触或使用者的提示。根据兽药产品的理化特性,有针对性提出对偶尔接触到或误用兽药产品的人的特殊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置措施,并在说明书中给予提示。如,前列腺素F2a能够兴奋子宫平滑肌,律胎素注射液说明书注意事项有“避免怀孕妇女接近药液,不可由怀孕妇女对动物注射本品”等提示。
二、新抗菌药上市前的有效性评价
对于抗菌药,首先要了解药物的抗菌活性,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和标准菌株的抑菌浓度MIC50和MIC90,抗菌药的有效性都是针对敏感菌的。在抗菌药的实际使用中,也推荐有能力的养殖企业或宠物医院,开展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进行治疗,如果某个抗菌药出现较高的耐药性,应暂停使用。
获得了新抗菌药的MIC90,杀菌特征和靶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给出拟推荐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采用临床研究对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进行筛选和确认。当然,对于仿制药,更希望侧重于生物等效研究,但前提必须是与原研药的药学等同。
兽药的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剂量的筛选,根据靶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按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药物等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选择推荐的剂量和给药方案。临床研究的第二阶段,主要根据推荐的剂量和给药方案,与对照药物进行疗效的对比研究,并进行统计分析,验证新兽药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临床研究中的主要终点指标是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重点,对于次要指标也应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除了关注统计分析结果、MIC90和动物临床症状的转归外,更应关注细菌的清除率与复发率,以及治疗失败的情况。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兽药临床研究的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只是简单地重复国外的研究工作。临床研究机构主要研究人员、设施设备、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无法满足临床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现在开展的一些临床研究从试验设计、动物入组、指标设置、数据记录、统计分析以及临床报告等都过于简单,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由于我国的新兽药大多是仿制国外的品种,大多数仅仅是验证其疗效。
三、新抗菌药上市前的质量可控性评价
新兽药的质量研究贯穿了新兽药处方工艺筛选、小试中试放大、包装材料选择与稳定性考察等研究的全过程,也是新兽药内在质量属性建立的过程。质量属性的建立不是孤立的,都是围绕兽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展,如杂质的控制、微生物的控制、细菌内毒素的控制、含量的控制等等。质量属性最终以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来体现,脱离了生产工艺来谈兽药产品的质量标准是毫无意义的。兽药产品的质量标准是建立在特定的兽药产品配方、特定的生产工艺条件、特定的包装材料及贮藏条件下,产品的特定检验方法和限度规定。所以,每一个新兽药产品上市,都会发布其质量标准,控制产品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新兽药认识进一步加深,该质量标准应不断完善和修订。
如何做到新产品的质量可控性,要从所选择的原料、辅料开始,结合其生产工艺和给药途径,全面地进行研究和控制。抗菌药不像化学合成的药物,一般都不是单一组分,要区分有效成分和杂质很困难,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硫酸黏菌素,日本明治制药对其组分进行了研究,得到硫酸黏菌素的组分有E1、E1-1、E2、E3、E1-7MOA等,除此之外还有杂质。该公司硫酸黏菌素在国内生产,内控标准对单一组分、总组分、比旋度、浊度等进行了控制,还控制单一杂质和总杂质,其质量标准远远高于兽药典同品种标准。其泰国工厂生产硫酸黏菌素预混剂,首先对使用的辅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终选择了米糠,同时对米糠的质量进行评估,找到了影响产品疗效的关键因素,如米糠的水分和虫卵数量等等,最后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所以,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结合产品的特点找出风险点,下功夫解决或落实,才能研制出高质量的产品。
当然,对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评估也不能过于机械,也要考虑控制的成本。如,对一个原料药非常稳定而且很好控制了其杂质(<1%),制剂的生产工艺又不是很剧烈、给药剂量仅为0.1mg/kg体重/天的产品,再要求控制杂质就是机械。因为作最坏的估算,其杂质摄入量不会超过1μg/kg体重/天。所以,对于新兽药来说,质量可控除了按照常规的程序和研究指导原则开展研究外,更需要风险分析,找出生产工艺中影响安全和有效的风险点,用生产工艺的关键点来控制产品的质量,不是靠产品的检验来保证。
质量源于设计(QbD),最初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现已被广泛的接受。我国对药品质量的认识也经历了几个过程:首先认为药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检验合格就可以;后来又提出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就行;现在也认同了药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既不是检验出来也,也不是生产出来的。但对我国兽药质量的认识,还仅限于检验或生产控制阶段,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兽药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就会有效。实际上,这个认识是有缺陷的,最终反映在不同厂家的同一产品,临床使用效果不一。
药品的质量不能仅依靠最终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来控制和保证,最根本的是要从药物研发、设计的源头开始,始终以一种科学的、基于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和质量管理方法,进行药品质量的设计和开发,同时对整个药品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全盘考虑。举一个例子:我国目前新兽药大多数是仿制国外的品种,那就要求仿制药与被仿制药(原研药)具有质量上的一致性,疗效上的可替代性,需要从使用的原料药、辅料、给药途径、剂型和规格以及适应证上与原研药保持一致,用对比研究结果和数据来证明其一致性。在这一方面,我国兽药的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