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养牛业作为古老而又新兴产业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黄牛在农业生产中役用价值逐渐弱化,向黄牛要肉显得日益迫切。为加速这一传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甘肃省委、省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举措,2008年又将其纳入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六大产业行动提到议事日程。
“十一五”期间,全省肉牛存栏、能繁母牛存栏增长在10%以上,牛肉产量增长在25%左右,养牛产值占到畜牧业产值的15%左右,肉牛养殖成为甘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政策推动,项目带动,科技助动,是甘肃省母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扶持政策到位 跨入本世纪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畜牧业优势产业基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于2008年出台了《ManBetX体育: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在省政府配套出台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中把基础母牛的保护纳入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的扶持重点,将肉牛数量发展与出栏数量的增加纳入牛羊产业大县建设考核指标。 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区)根据本区肉牛产业实际,制定了相应配套的政策与措施,如甘州区结合甘肃省政策性农业养殖肉牛保险试点县、区的要求,制定实施了有利于基础母牛保护与发展的六项优惠政策:一是对购置基础母牛的养殖大户、养殖小区优先落实贷款;二是对基础母牛繁育采用冻精授配技术的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三是畜禽免疫费用全部由区财政承担,实行零费用免疫;四是肉牛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无偿服务;五是为基础母牛购买保险;六是对养殖小区、养殖农户修建青贮窖和购买铡草机械给予补贴。 项目建设带动 为加强牛源基地建设,提升牛肉品质,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2004年,甘肃省启动实施了世行贷款牧业发展项目,2004~2009年,在牛源基地建设上投入资金约1.2亿元,引进良种基础母牛45000头。到2008年,世行项目区的甘州、凉州和康乐等9县、区存栏牛126.94万头,比2004年增长33.78%,其中能繁母牛60.15万头,比2004年增加36.57%,分别比全省同期水平高16.80和24.46个百分点。 世行贷款项目结束后,甘肃省2008年启动实施了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规模养殖、品种改良、良种工程和草业开发。该项目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资金纳入省财政支付,贫困地区、平凉红牛培育区、河西肉牛培育区农户饲养基础母牛由省财政给予补贴。 2009年,省财政下拨能繁母牛补贴3000万元,各项目市州、县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补贴办法,完成42282头能繁母牛补贴。39个牛羊产业大县,存栏牛365.5万头,同比增长11.5%;牛出栏达到143.59万头,同比增长26.3%。 科技支撑有力 “十五”、“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在肉牛养殖及产业化开发方面实施了“陇东优质高效肉牛产业开发和利用途径的研究”、“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与 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平凉地区肉牛胚胎移植应用研究”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其中,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是为牛源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科技项目,项目以经济效益为主,研究筛选出一系列适宜不同自然资源的优质牛源基地建设生产模型,并在肉牛养殖重点区域相互合理配置与规模化推广,相继建成百头以上繁殖母牛示范场(园区)151个;扶持发展集中联片优质牛源基地38个,新增饲养5头以上母牛规模的繁育示范户10085户,累计达到12142户,2008年存栏牛11.48万头,分别比2004年新增10.39万头。同时,研究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肉牛遗传资源利用的杂交选配方案,犊牛8月龄出售价比非项目户高出500~800元/头。肉牛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提高基础母牛养殖经济效益提供了新技术。 面对当前全国性牛源紧缺的状况,甘肃在“十二五”期间亟待进一步加强母牛产业扶持力度,积极扶持肉牛繁育场(小区)建设。加强和完善肉牛繁殖改良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加强对基础母牛饲养区重大疫病的防控和监测工作。鼓励创建双赢的新型产业合作机制。建立普惠的基础母牛保险制度。增加财政支持力度。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对养殖户(场)实行良种、繁改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补助。基本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农村扶贫资金要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繁殖改良、小区建设、饲料机械购置、青贮窖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