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ManBetX体育:协会网站会员注册/修改加入协会会员单位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English
中国兽药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务信息 > 行业焦点 >

奶香飘万家——中国奶业改革开放30年

时间:2008-12-29 09:36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 点击:
日期:2008-12-26 11:02 作者 来源:中国奶业协会
        

  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中,几代中国奶业人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断的付出,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如何从一个贫奶国家成为全球第三大产奶国,中国的乳品企业如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乳制品如何从奢侈品变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30年,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奶业强国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业取得巨大成就

  (一)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成为畜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奶牛养殖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正在由传统的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模式转变,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奶牛存栏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218.9万头,比1978年的47.5万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见图1)。二是奶类总产量持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3位。2007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633.4万吨,比1978年的97.1万吨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分别比肉、蛋高5.3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其中牛奶产量3525.2万吨,比1978年的88.3万吨增长了38.9倍,年递增率达到13.6%(见图2)。三是奶牛单产水平有所提升。2007年我国奶牛单产水平为4800千克,比1978年的3000千克提高了60%。四是奶类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2007年我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为27.5千克,比1978年的10.1千克增长了1.7倍。五是奶牛养殖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2007年奶牛养殖业产值847亿元,已占畜牧业产值的5.25%,占农业产值的1.73%。

  (二)乳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乳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在这一过程当中,传统的弊端在减少,现代化的因素在增加,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乳品企业经济总量增长;乳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结构逐步多元化;装备工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乳制品产量持续增长,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三)乳品消费持续上升,成为畜产品消费中增长最快的产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奶类生产的快速发展,乳制品消费人群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取消了凭票供应乳制品的办法,乳制品的种类和供给逐渐增多,乳制品市场逐步拓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鲜乳、乳粉、酸乳)消费量显著增加,由1992年的9.23千克增加至2007年的24.87千克,增长了179%,而同期肉类和蛋类消费量仅分别增长了20.04%和9.31%。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需求弹性系数(Em)为0.6192,说明对于大多数城镇居民来说,牛奶已经从奢侈品转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从无到有,1992年农村居民乳和乳制品消费量为1.16千克,随后逐年增长,2007年达到了3.52千克,比1992年增长了203%,而同期肉类和蛋类仅分别增长了40.90%和63.89%(1993~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进展。截至2007年,已在全国28个省区市的112个大中城市推广实施,覆盖学校1万多所,日供奶量达到325万份。

  30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奶业,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畜产品结构、调整劳动就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结构和调整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国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奶业已经成为一个惠及全国13亿人口的产业。

  二、推进改革,为我国奶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纵观30年我国奶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奶业生产体制转变时期(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前,实行公私合营,奶牛定为生产资料,国营规模不断扩大,并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体制,即统一生产、收购生鲜奶,集中消毒、装瓶,统一销售。到1978年,全国奶牛存栏48万头,其中国营奶牛场饲养37万头(农垦系统27万头),占总存栏数的77.18%;集体饲养8万头,占总存栏数的16.67%;个体饲养3万头,仅占6.25%。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提倡农业经营的多样化。首先允许和积极支持私人饲养奶牛,因而个体饲养奶牛的头数快速增长。奶业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有力地激活了劳动要素,解放了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末,个体奶牛养殖的比例超过了95%,同时,国家降低了外资进入奶业市场的门槛,国外乳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乳制品行业,促进了奶业快速发展。1978年~1992年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奶牛存栏数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13.4%和13.9%,干乳制品产量年均递增率达到16.9%。

  第二阶段,流通体制改革时期(1993年~1998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饲料价格放开,取消了“以奶换料”的平价饲料供应政策,但牛奶销售价格改革却不同步,仍由物价局监督,出现了“一头活一头死”的现象,致使牛奶生产成本提高,养牛效益开始下降,奶类总产量第一次出现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奶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牛奶购销价格,取消牛奶补贴,实行市场竞争,开放乳制品市场。国外乳制品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组建奶业集团,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取得了成效,奶业生产逐步走出低谷。同时,乳品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我国乳制品的竞争力。

  第三阶段,生产方式转变时期(1999年~2006年)。由于我国奶业发展起步较晚,奶牛养殖“小、散、低”的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迫切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2004年,中国奶业协会在石家庄召开第一届奶牛发展大会,推广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牛场,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2006年,在包头召开第二届奶牛发展大会,推进奶牛饲养的集约化。2007年,我国饲养20头以上奶牛的场(户),奶牛存栏404万头,占全国奶牛存栏总数的比重已达到30%。部分规模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的硬件和软件装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2008年,中国奶业协会在上海召开第三届奶牛发展大会,推进奶牛养殖的标准化。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乳制品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需品之一,这为我国奶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奶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牛奶产量持续增长,乳制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日渐丰富,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奶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1999年~2006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奶牛存栏数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22.3%和17.4%,干乳制品产量年均递增率达到17.6%。

  第四阶段,转变增长方式时期(2006年至今)。2006年以来,由于奶牛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乳制品生产和流通监管失衡,市场竞争无序,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如何提高我国奶业的质量和效益受到重视。《国务院ManBetX体育: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文件陆续出台,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加快奶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奶业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提高素质转变,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我国奶业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

  三、推进科技进步,为提高奶业发展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是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些实用技术的加快推广应用,我国奶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如奶牛品种的培育、胚胎移植技术、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机械化挤奶技术、UHT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为提高奶业的科技含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奶牛育种和繁殖取得重大进展

  利用引进国外各种类型的荷斯坦牛与我国的黄牛杂交,经过长期选育,最终形成了中国荷斯坦牛这个品种,原名为“中国黑白花牛”,于1992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这是我国第一个专用奶牛品种,该品种提高了产奶量近30%,同时降低了结核病和流产病的发生率。

  奶牛繁育领域的高新技术获得重大突破。1978年通过手术法获得胚胎移植牛犊,1980年非手术胚胎移植成功,1982年冷冻胚胎移植成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区的20多个单位先后开展此项研究工作。1991年~1995年间,中国年平均超排供体牛300头~500头次,移植1000余头次。1996年~2000年间,奶牛胚胎移植受体牛3964头次,妊娠率为51.5%(以冻胚为主)。近几年来,我国在供体奶牛超数排卵技术、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和受体牛移植技术等常规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体外受精胚胎生产技术、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等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应用流式细胞仪分离XY精子的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生产推广应用。

  中国奶牛数据处理中心建成,全世界12万头种公牛系谱入库。2006年中心从荷兰引进国际牲畜信息系统奶牛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加拿大引进测定日模型奶牛遗传评估系统软件,为奶牛育种和群体遗传改良打下基础。

  (二)奶牛专用饲料得到推广

  我国青贮饲料玉米制作和应用始于新中国成立,主要在一些大型国营农牧场和城郊奶牛场中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专用的青饲型玉米品种,1985年后我国先后培育了青饲专用晚熟品种京多1号、青贮玉米品种辽原1号等多个专用和兼用青饲青贮玉米新品种。推广新品种区域的饲料产量普遍提高了15%~40%,品质大大改善。

  奶牛精饲料工业化生产的快速发展,为奶牛遗传性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据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产量568万吨,其中配合饲料350万吨,浓缩饲料193万吨,预混合饲料25万吨。

  (三)奶牛饲养和挤奶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引进和推广TMR(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TMR饲养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美等国推广应用。研究表明,TMR饲喂方式可降低饲喂成本5%~7%;使人工效率由过去每人饲养15头~20头提高到40头~50头;饲料利用率提高4%;奶牛泌乳曲线稳定,产后泌乳高峰期持续时间长并下降缓慢;可提高产奶量7%~10%,提高乳脂率0.1个~0.2个百分点;年产奶量达到9000千克的奶牛,产奶量仍可提高6%~10%,同时,可使奶牛发病率降低20%。

  广泛使用挤奶机械。世界挤奶机产业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挤奶机的发展,仅有2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挤奶机使用普及率不到0.5%,目前已接近40%,为提高原奶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乳品企业装备工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乳品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自身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把技术改造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许多加工企业相继引进了国外的设备、管理和营销方法,缩小了同国外乳品企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乳品加工设备和工艺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五)流通渠道的现代化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制品零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其它乳制品零售业态相比,具有客流量大、集货性强、信息反馈迅速和拥有冷链设备等优势的商超已经取代传统的渠道占据主导地位,并促进了全国统一的乳制品市场的形成。

  我国乳制品中消费最多的是液态乳。1973年~1985年,城市牛奶公司取消了以前的家庭送奶体系,设立了奶站,消费者凭卡取奶。1996年以来,随着超市的迅速发展和增设生鲜食品销售业务,液态乳连同其它乳制品大量进入超市。商超已经成为乳制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据AC尼尔森公司调查,2007年,液态乳现代销售渠道(大卖场、超级市场、小型超市、便利店)的液态乳销售量占比为62%,传统销售渠道(食杂店、售货亭)的销售量为35%。

  四、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拓展奶业发展空间

  (一)对外贸易日益活跃

  2007年我国共进口乳制品29.9万吨,为1995年7.1万吨的4.2倍,年递增率达到了12.7%(见图4)。随着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增长,进口金额也快速增加,在主要畜产品进口金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乳制品进口金额74463万美元,占畜产品进口金额的11.5%,比1995年的3.9%提高了7.6个百分点。

  我国的乳品出口一直徘徊不前,均未超过10万吨,只有在2007年出现全球性奶源紧缺的情况下,出口量才首次跃过10万吨大关,达到13.46万吨(见表1)。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的品种尚需丰富,质量尚需提高。

  我国对外贸易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奶畜的贸易,其中分为良种奶牛、胚胎和冻精三部分。我国奶畜贸易以进口为主,几乎没有出口(见图5~图7)。2003年是我国良种奶牛和奶牛胚胎进口的高峰年,随后进入冻精进口的高峰。

  (二)外商投资不断加大

  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资金不断引入中国奶业。2006年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世行表示,这笔为期6年的贷款项目主要用于帮助黑龙江省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提升奶牛群的质量和产业效率,并进行减少奶牛场温室气体排放技术试点。此外,该项目将进一步促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保护农民的利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迅猛发展。瑞士雀巢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商之一,每天支付约330万元人民币给奶农。英特尔营养乳品有限公司、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美赞臣(广州)有限公司、上海惠氏营养品有限公司、澳优乳品(湖南)有限公司、保健然(天津)食品有限公司等也先后在中国投资建厂。

  与此同时,中国的乳品企业不断在海外上市,利用外资增强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目前,我国乳品企业中在海外上市的共有5家,分别为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中国香港)、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美国)、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美国)、中国乳业集团(西安银桥)(新加坡)嵘?集团有限公司(大庆银螺)(新加坡)。2007年这5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为274.83亿元人民币。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奶业也必然要加快融入世界奶业的步伐。为了拓展行业发展空间,中国奶业积极加强与奶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一是“请进来”。通过举办国际奶业展览会和国际奶业交流专场,以及接待来访的国外乳品企业及组织等方式,加深了我国与其他奶业国家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中外奶业经济技术和商贸合作。二是“走出去”。通过组团赴奶业发达国家考察和加入全球奶业组织、协会等方式,学习、借鉴他们在发展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2004年3月1日,中国奶业协会代表中国加入了世界荷斯坦联盟,为加强我国与国际奶牛繁育技术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对促进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目前中国已与世界多个国家或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对提升中国奶业在世界奶业中的地位,促进中外奶业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国际合作项目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了我国奶业的整体素质。我国奶业国际合作主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欧盟(EU,过去称欧共体EEC)的奶类援助项目和中国?加拿大奶牛育种综合项目。

  1983年以来,我国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欧盟的无偿援助,实施了五期奶类项目,即WFP援助中国六大城市及郊区奶类发展项目、EEC援助中国20城市奶类发展项目、中国?EU过渡期奶类发展项目、奶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及商务合作项目和中国?EU水牛开发项目。整个项目历时20余年,于2004年结束。项目实施期间,共计接受WFP和EU无偿援助款(含援助物资销售收入)10.5亿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17.4亿元,总计27.9亿元。这是我国农业领域内援助规模最大、地区最广泛、时间最长的开发性项目。在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项目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和中外双方密切配合,项目取得了成功,产生了显著的效益。一是通过将援助物资加工成再制奶上市,迅速缓解了受援城市液态奶供应紧张的状况,为解决当时的喝奶难,稳定乳品市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直接促进了项目地区农村奶业生产和牛奶收集、加工和营销体系的同步协调发展,扭转了项目区奶牛业发展长期徘徊的局面。三是在项目区形成了独立的牛奶产业体系,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奶业管理队伍,培养了项目城市的乳制品消费群体。四是为水牛改良、水牛奶加工和技术服务探索了经验,有利于我国奶水牛事业的发展。国际舆论称赞奶类项目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开发性项目完成的典范”。

  中国?加拿大奶牛育种综合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项目执行期间,我国从加拿大引进了优质的奶牛遗传材料,包括210头种牛、400枚胚胎和12000支细管冻精;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和西安等地建立了优质奶牛核心牛群;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9分制奶牛体型外貌评定方法;引进了加拿大先进的种公牛评定系统。加方直接对国内的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以及软件等价值1500万余元。项目实施期间,建立了牛只个体编号系统,为我国开展品种登记、良种登记工作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工作,并推广到12个城市,参加项目的奶牛头数达到66611头。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超过60000人次,并多次安排中方有关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加拿大考察学习。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国青年公牛后裔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速了我国奶牛整体的改良育种进度,为我国奶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奶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已具备推进现代奶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但是奶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就发生了“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这是一起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给婴幼儿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更使我国奶业发展陷入困难和危机。我们要正确判断我国奶业形势,珍惜奶业发展来之不易的成果。要正确看待这次“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问题奶粉只是少数企业、部分批次,绝不是全部。要通过事件的处置和反思,引出好的结果,转“危”为“机”,在整顿中振兴,确保今后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现代奶业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