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ManBetX体育:协会网站会员注册/修改加入协会会员单位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设为主页 English
中国兽药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务信息 > 行业焦点 >

粮食生产形势较好 生猪产能有待恢复 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总体充足

时间:2019-07-10 15:07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作者:admin 点击:

  本网讯 626日上午,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广德福,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德福介绍,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粮、肉、蛋、奶、果、菜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基本保持稳定,“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总体充足,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丰收有基础 农产品市场运行基本平稳

  眼下,全国夏收基本结束,丰收已成定局,实现了全年粮食生产的良好开局。潘文博介绍,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秋粮生产形势较好,夺取丰收有条件、有基础。一方面,秋粮面积稳。预计今年秋粮播种面积达12.8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另一方面,作物长势好。今年春播以来,主产区大部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春播作物基本都播在了丰产期。进入6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光温条件也较为适宜,玉米、大豆等作物苗情长势好于上年。

  但灾害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旱涝灾害。现在我国已进入主汛期,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南多北少”,极端天气偏多。二是病虫危害。从目前病虫情监测情况看,稻飞虱、粘虫、稻瘟病等病虫偏重发生几率大于常年,特别是今年首次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对粮食生产构成新的威胁。虽然由于前期防控及时有力,扩散速度有所放缓。但专家分析,7—8月是西南季风最强的季节,也是草地贪夜蛾随季风向北迁徙的关键季节,黄淮海地区玉米将进入生长旺季,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潘文博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毫不放松抓好各项措施落实,赢得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主动权。一是切实抓好田间管理,在落实好夏播面积的同时,搞好在田作物肥水管理。二是切实抓好防灾减灾,重点防范东北夏伏旱和南方洪涝,及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推进科学抗灾,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切实抓好病虫防控,特别是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按照“严密监测、全面扑杀、防治结合、分区施策”的要求,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坚决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攻坚战,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唐珂介绍,包括粮食在内,今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应总体充足,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稻谷、小麦供需平衡有余,价格继续保持稳定;玉米拍卖成交活跃,价格止跌企稳;大豆、棉花、食用油、食糖供需宽裕,价格稳中偏弱;水果、猪肉等部分“菜篮子”产品价格阶段性涨幅较大。 

  唐珂分析,今年水果价格持续走高,主要是由于苹果、梨这两个大的品种主产区去年遭受倒春寒天气,减产幅度较大,加之今年春季南方荔枝等部分热带水果减产,短期内市场供给偏紧。6月份以来,随着西瓜、甜瓜等夏季时令水果大量上市,水果价格开始出现回落势头,后期有望逐步进入季节性下行走势。蔬菜价格已经季节性下跌。猪肉持续高位运行,主要是受非洲猪瘟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市场供给阶段性趋紧。由于生猪产能恢复需要周期,后期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目前,夏粮产量、质量双丰收,秋粮面积稳、长势好,稻谷、小麦、玉米库存较为充足,南美大豆丰产、国产大豆面积增加、大豆供给有保障,蔬菜、水果等多数鲜活品种生产形势正常,后期我国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有坚实的基础。

  猪肉供应相对偏紧鼓励养殖场户补栏增养

  受非洲猪瘟疫情、养殖成本上升、前期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生猪生产持续下滑,全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广德福介绍,为缓解猪肉供应紧张局面,农业农村部一方面积极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同时推动肉类结构调整,引导增加禽肉等替代品生产。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禽肉、牛羊肉、水产品等替代品生产供应较为充足。 

  去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农业农村部坚持疫情防控和稳定生猪生产保护两手抓、两手硬。制定下发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督促落实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优化调整生猪调运措施,畅通种猪、仔猪调运渠道,加强生猪生产定点跟踪监测和趋势研判。引导鼓励补栏增养,通过专家解读和舆论引导,传递积极信号,稳定行业预期。

  针对国内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超过20%,养殖信心有些不足等问题,广德福表示,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继续抓好稳定生猪生产各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稳定生猪基础产能,稳定和恢复生产,增加市场供给。

  一是强化信息引导。加强生猪生产定点监测和市场价格调度,科学研判市场形势,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多渠道宣传解读利好预期,增强养殖场户信心,鼓励养殖场户补栏增养。 

  二是落实扶持政策。督促各地落实好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调出大县奖励、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专项补助经费等政策措施,抓紧落实种猪场和大型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发放机制,尽快兑现到场到户,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落实好生猪规模养殖场用地政策。 

  三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养殖场生物安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继续创建一批高水平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养殖户发展现代家庭牧场。 

  四是加强技术服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一线,推广品种改良、分段饲养、节本增效等高效实用饲养技术,帮助养殖场户解决技术难题。 

  五是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督促指导畜牧大县落实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养殖场户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条件,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的成本。 

  六是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继续强化监测排查、疫情处置、调运和屠宰环节监管、餐厨废弃物管理,严禁泔水喂猪。抓好分区防控,加快推进东南区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14亿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迈上13000亿斤台阶,粮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供给量显著增加。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基本实现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广德福分析,这主要是通过三方面举措实现的。一是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确定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现上图入库到村到户到田。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田,使耕地质量提升一至两个等级。同时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促进耕地休养生息。二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包括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开展重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农作物品种实现五到六次大规模更新换代,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三是注重拓宽食物来源渠道。利用广袤的山区、林地、草原、海洋和丰富的物种资源,积极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挖掘各种资源的生产潜力,推动食物来源多渠道、多品种、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居民健康消费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量增加较快,产需缺口也不断扩大。为此,农业农村部从今年启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潘文博介绍,大豆振兴计划总体上开局良好,今年春播和夏播面积都有所增加,预计今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亩。

  潘文博表示,通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要实现扩面积、提单产、提品质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1.4亿亩,平均亩产达135公斤,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榨油大豆脂肪含量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在发展定位上,充分发挥国产优质高蛋白大豆优势,推动形成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同时,发挥大豆养地肥田作用,构建绿色种植制度。

  为推动大豆振兴计划落地落实,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东北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豆积极性;扩大耕地轮作试点规模,支持主产区实行玉米与大豆合理轮作;加大大豆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达到8000万元。具体实现路径包括,调整优化支持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创新,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稳产高产能力;还要发展订单种植,促进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